大力發展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是實現制造強國的重要途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解讀《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
原創 2017-11-10 中國表面工程 中國表面工程
經過30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已躍居全球第二位,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是我國的制造業及其產品物耗、能耗、排放強度較高,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較低,仍然處于全球制造業產業鏈的中低端。
《中國制造2025》提出要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也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高端智能再制造工程是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符合“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特點,必將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突破。
歐美等國的再制造產業起步早、規模大、產值高,除以工程機械、汽車、辦公用品等傳統的再制造產業持續穩步發展外,以航空航天、醫療設備、電子產品等高端產品的再制造技術和產業也得以迅速發展。
近年來,在政策支持與市場發展的雙重推動下,我國再制造產業獲得了快速發展,以“尺寸恢復和性能提升”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再制造關鍵技術研發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國內從事再制造的企業達幾百家,涉及汽車、工程機械、機床、礦采設備、化工設備、冶金裝備、船舶、鐵路、辦公設備等各個行業,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與技術研發中心建成發展。但是與再制造產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再制造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骨干企業數量較少,行業規模效應尚未形成;再制造產品以傳統的性能修復為主,對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的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應用亟待突破。進入“十三五”時期,需要以再制造全產業鏈建設為核心,探索建立上下游鏈條相協調、逆向物流順暢的再制造生態圈;以信息化、互聯網技術應用為突破,構建新型高端智能再制造技術、管理與服務體系;以產業創新為內涵,開拓再制造新領域,推進高端智能再制造的生產、使用、回收、經營的商業模式;以政策引導為手段,在市場準入、進出口、財稅、金融和知識產權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此次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出臺的文件(工信部節[2017]265號)——《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其內容聚焦盾構機、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醫療影像設備、重型機床及油氣田等高端智能裝備,目標是通過創新增材制造、特種材料、智能加工、無損檢測等高端智能共性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實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協同體系,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標準研制,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新機制,建設高端智能再制造產品推廣應用新機制,建設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構建高端智能再制造金融服務新模式等八大主要任務,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發展新模式,促進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壯大?!缎袆佑媱潯肥巧钊肼鋵嶞h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舉措。
未來5~10年將是我國再制造業依靠科技、體制和管理創新,走綠色智能之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再制造產業由大變強的關鍵時期,我國再制造技術和產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新挑戰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希望通過《行動計劃》的實施,建立起有利于高端智能再制造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促進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加快引領我國再制造技術的創新突破和再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